

访问手机版
信息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2002年学校升本为许昌学院,2003年计算机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年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智能交通学院(原交通运输学院)、大数据学院并入。三院合署后,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八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为校级重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校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培育学科。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系、网络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数字媒体技术系、交通工程系、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系、公共计算机教研室,数字媒体技术系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先后引进长江学者于雷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锟山教授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保仓教授团队等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学院现有教师8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和特聘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3名)。专职教师中博士23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以上教师占95%以上,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行业背景和IT认证资质的“双师型”教师22人。教师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4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许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密码技术竞赛评审专家1人,入选许昌市英才计划7人。
学院拥有河南省偏振感知与智能信号处理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中小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高校数字信号处理与电力通信工程技术中心、许昌市智慧交通研发中心、许昌市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昌市智能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昌市智能电磁感知重点实验室等16个省地校教学与科研机构,拥有河南省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理论及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1个,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3个校级教学团队、6门校级精品课程、11门优质课程。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9000m2,仪器设备总值2200万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中心建筑面积300m2,仪器设备总值163万元。资料室图书资料3.5万余册,学术期刊45种。
学院形成了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智能边缘计算、网络与数据安全技术、智慧交通4个学科方向,常年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院讲学,先后举办第十四届国际航天航空航海电子会议、河南省计算机学会第五届博士论坛等大型会议,并派出教师赴阿尔伯塔大学、西俄勒冈大学、德克萨斯南方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路易斯安娜大学、卡迪夫城市大学等访学交流,加强学术交流、拓展国际视野。近年来,教师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98篇、中文核心107篇;承担科研项目21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土资源部横向项目等7项,河南省基础与前沿研究课题、科技攻关项目70余项;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出版著作2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
学院积极推进转型发展,联合行业与高教专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导师制方案,鼓励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并与学佳澳、启明星辰、数字观星、华清远见、万里运业、许昌公交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及实习实训基地,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学院与美国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美国德克萨斯南方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并有机会获得全额资助奖学金。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励61人次、省部级奖励154人次,获教育部项目下一代互联网创新项目1项,大创国家级项目2项,授权专利1项。近年来,有63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4名毕业生到英国利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南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国际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多名毕业生进入阿里巴巴、360、京东、网易等知名企业工作。
二、专业简介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育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计算机与信息产业需求,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知识,具备较强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统计学习、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Web系统开发技术、J2EE应用开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技术、Linux系统管理、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
就业方向:可以从事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工程师、大数据挖掘工程师等岗位工作。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游戏开发和虚拟现实专业思想与专业知识,掌握数字内容制作方法和技能,拥有较强游戏开发、虚拟现实、动漫设计、网络新媒体设计等工程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与制作、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分为游戏开发和虚拟现实两个专业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形象设计与动画、非线性编辑、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虚拟现实脚本语言、计算机网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3D游戏图形学、网络游戏开发、移动游戏开发、虚拟现实技术、Web前端设计、移动UI设计等。
就业方向:可以从事游戏开发、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动漫影视后期、网络新媒体设计、UI设计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3、物联网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数字及模拟电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处理等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物联网从感知层到应用层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拥有较强的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电子产品设计及开发和物联网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能够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及商务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I、无线传感器原理及应用I、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II、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Linux系统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等。
就业方向:在物联网相关的IT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
4、网络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云计算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掌握网络工程方法和技能,拥有较强的云计算运维与应用开发的工程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职业发展潜力与国际视野,能在信息技术企业或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相关行业的产品研发、项目实施、运营维护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路由与交换、Linux网络服务与应用、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虚拟化与云计算、云应用开发、网络安全技术、云安全技术、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Web应用开发、云存储与云平台优化。
就业方向:在信息技术企业或相关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网络设计与运维、云计算应用开发、云计算运营维护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5、信息安全专业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掌握信息安全工程方法和技能,拥有较强的网络安全、Web安全、移动终端安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法律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职业发展潜力与国际视野,能在信息技术企业、其他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安全产品研发、渗透测试、安全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Web安全技术、移动终端安全、密码学技术及应用、防火墙与入侵检测、Linux网络服务与应用、代码审计、网络安全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移动终端安全等。
就业方向:在信息技术企业、其他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网络安全产品开发、渗透测试、安全运维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6、交通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信念、开阔的学术视野、理性的思维、系统的现代交通知识、全面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系统分析、城市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发展政策、道路桥梁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咨询、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交通运输导论、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系统分析、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电工电子技术、智能交通系统、道路勘测与设计、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等。
就业去向:在交通信息技术企业从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在交通管理部门从事交通设计及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部门从事建设、管理、维护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7、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电气信息和交通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具有智能交通领域相关的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从事智能交通工程咨询、智能交通设备研发、测试和维护、大数据分析、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智能交通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仿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交通数据挖掘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技术等。
就业去向:在交通信息技术与运营管理企业或相关部门从事智能交通工程咨询、智能交通设备研发、测试和维护、大数据分析、运行管理等工作。
8、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政治、人文、科技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核心技术解决行业应用问题,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大数据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从业素质和项目工作经验,能够胜任以大数据系统研发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数据可视化工程师、大数据运维工程师为典型的大数据行业的工作。
主要课程:大数据导论、大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挖掘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Hadoop大数据技术与应用、Nosql数据库原理与应用、Python编程基础与应用、Spark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准职业人导向训练教程、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大数据系统研发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数据可视化工程师、大数据运维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与架构工程师。
三、特色专业、示范中心简介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信息工程学院重点培育的特色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校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育点、校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培育学科。该专业着重培养具备较强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零距离对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承担教学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采用本科生导师制,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特色化、全程化指导。
2、河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1年9月,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示范中心由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心、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实验中心、物联网工程实验中心组成,下属23个实验分室,是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相结合的重要实验教学基地。中心全面贯彻“重基础、强能力、保质量、突出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学理念,采用工学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系统,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优化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经过不断培育,中心已成为规模较大、功能较为齐全、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形成一定特色和辐射示范作用的实践教学基地。
四、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学组织等文字简介
1、省级优秀教师平源简介
平源,男,1981年生,重庆合川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网络与数据安全技术方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理论及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骨干,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法叶)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为NSFC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CSAC竞评演练工作委员会委员、CAAI智能服务专委委员、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评委、全国大学生密码技术竞赛评委,IEEE Network Magazine等14个知名SCI期刊审稿人。创建本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团队,指导学生获大创国家级2项,学科竞赛奖励国家级11项、省部级29项,校优秀毕业设计11人。
2、省级教学组织
数字媒体技术基层教学组织2010年设置,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已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主要负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本着“以理为主,文理交叉,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专业建设思想,不断加强学科与相关产业人才需求研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参与编写行业规范《2020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撰写《虚拟现实理论与实践》专著1部,编写《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等教材5部;完成教学研究项目11项,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教学奖励8项。2017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被确定许昌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18年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团队获得许昌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0年虚拟现实实验室建设成为许昌市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实验室。学生先后有128人次获得奖学金,58人次获得全国数字媒体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游戏大赛等奖励,2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5人申请到境外硕士研究生,2人考取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