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8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机械工程学院

日期:2020-12-19 16:16:31

机械工程

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专业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及机械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机械工程及相关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方面从事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与设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在机械工程或相关领域独立完成所负责的工作,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培养特色

n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高教厅函[2019]46号),正式公布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认定了首批40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n   二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2016年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8年通过机械工程专业二次认证,有效期六年。是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是“北京市光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基地”的主干专业,也是“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重要支撑,是教育部“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核心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建立了融入学生科技活动的注重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为一体的“学生发展路线图”,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大力推进和打造“校内→北京市→国家级”三级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学生参与率100%。

n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与清华大学共建,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为专业高水平应用型学生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n   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力量的本科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余项,承担企业横向研发科研数十项;吸引学生通过参加U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系统、机电系统仿真、有限元方法与应用、机器人技术等。

国内读研

近几年毕业生深造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

出国(境)深造

专业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考取这些国外高校的公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也可以申请前往其他国外高校学习深造。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机械工程专业在全国范围属于热门专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学生需求较大。毕业生在国内外各类企业、设计院、研究所、高科技公司等单位从事机电设备和国家重大工程设备的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应用技术研究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代表性就业单位有: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电力设备总厂、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中车北京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海航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近几年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就业率均在95%以上。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融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于一体的复合、交叉性专业。主要研究石油化工、轻工冶金、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及制药、电力能源等流程性工业中必需的设备和机器,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能源过程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在能源装备、机械、石油化工、制药等企业。本专业建设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较宽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石油、化工、能源、动力、信息等国家支柱行业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过程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在原有的化工机械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将原来有限的石化领域拓展到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制药、电力能源、机电等领域,培养过程是以过程装备设计基础为主体,过程原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应用为两翼。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本着“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和国内先进的教学环境,毕业生就业率多年稳居学校前列。过装实验中心占地面积达1000余平米,现有设备资产总额1000余万元,拥有化工设备性能测试、装备安全评价与可靠性技术、流体密封技术、腐蚀与防护技术、过程参数控制技术、过程传质与分离技术等6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压力容器设计室。有高水平非标实验系统7套,在建非标实验系统5套,价值50万元以上高端仪器系统4台(套),10万元以上仪器系统6台(套),以及Abaqus、Ansys、Fluent、ProE、UG、SW6等控制与仿真软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施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于学校与燕山石化合建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典型机泵零部件测绘及拆装训练、过程装备典型故障诊断、石油化工安全技能实训等,使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产实习,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特色。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控制工程基础、热工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制造工艺、PLC控制系统。

国内读研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国内读研高校有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

出国(境)深造

主要的国外读研高校有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本专业学生年均就业率达95%以上,多次被评为就业先进专业。就业方向为炼油、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制药、电力能源、交通运输、机电等行业。学生就业单位质量高,代表性就业单位有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公司、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森松(江苏)重工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海航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工程有限公司等。

机械电子工程

培养目标

该专业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机械电子工程及相关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机械电子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n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本专业所依托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与清华大学共建,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为专业高水平应用型学生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n   专业建设特色与基础:作为当前国内外热门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一种新型的专业,体现了现代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的鲜明特点。本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和“以CDIO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能源工程先进连接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依托专业,是“北京市光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基地”的主干专业、教育部“机电类‘回归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核心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建立了融入学生科技活动的注重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为一体的“学生发展路线图”,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大力推进和打造“校内→北京市→国家级”三级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学生参与率100%。

n  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力量的本科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余项,承担企业横向研发科研数十项,能够结合科研实际,向同学讲授最新的前沿知识,同时也吸引学生通过参加U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系统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国内读研

本专业学生考研率逐步上升,近年毕业生读研升学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

出国(境)深造

本专业与挪威纳尔维克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本专业学生可以考取这些国外高校的公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也可以申请前往其他国外高校学习深造。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内外各类企业、设计院、研究所、高科技公司等单位从事机械电子、机器人技术、数控设备、电液气动控制装备的设计与开发,及机电装备运行管理和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工作。目前此类人才极为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代表性就业单位有: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车北京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机电分公司、中国轻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铁路信号有限公司、海航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青云航空仪表有限公司等。近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签约率均在95%以上。

能源与动力工程

培养目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热工设备、动力工程、暖通空调、热电冷联产、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该专业主要围绕面向石化、炼化、热电厂、建筑、暖通以及空调系统的方案设计、安装等行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建设。

培养特色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有一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2019年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围绕“热能动力”和“暖通空调”培养特色进行构建,有机结合了热工、机械、电控等三大学科基础,在注重学生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同时,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与北京市热力集团、华通热力集团、大金(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和中国制冷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等赛事,每年均有多位优秀本科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在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 在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探索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干课程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及设备、锅炉原理及设备、压缩机与泵、换热器原理与设计、供热工程、空调原理与设计、热力发电厂及设备等。

国内读研

本专业每年约有15%左右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深造,考取院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

出国(境)深造

学生可通过考GRE、TOFFLE等方式申请国外高校深造,本专业学生出国(境)深造的院校有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纽约大学、长岛大学、南加州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热能动力和暖通空调方向的人才,面向石化、电力、暖通、空调等行业,近年来,这些行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极为旺盛。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近5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一次签约率均为100%,先后获得了2011、2012、2014、2016、2018年度的校级“先进就业专业”称号。

典型就业单位有:华能北京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热力集团、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唐高井电厂、京桥热电有限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京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都机场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北京京西燃气热电有限公司等。

环境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等可持续发展素质,适应环保行业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胜任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及运营管理、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环境工程方面的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在政府部门、市政部门、环保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Ø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中90%具有博士学位,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长城学者、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等。

Ø环境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品牌建设专业、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教学与实验中心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进入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8年成为北京市一流专业。 

Ø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在“厚基础、重理论、强实践”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制定培养方案,获得学位可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互认。在专业课程平台建设方面,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完全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扩展性和前瞻性,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对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提供专业教师给予特别指导。在一流专业经费资助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学生出国交流学习。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环境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环境评价与规划等。

国内读研

毕业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如中国环境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毕业生能够在环保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评价规划、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大兴区生态环境局、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延庆区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生态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近三年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均为95%以上。


油气储运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够从事油气储运系统和燃气输配系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能源投资与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1)师资队伍:本专业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著名教授。专业教师11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3名为博士后出站研究人员;毕业于诸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日本九州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大学与研究所。

(2)专业特色: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专业,北京市深水油气管线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首都清洁能源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储运工程系紧密结合国家海洋石油开发及北京市天然气管网安全可靠运营需求,形成以油气管道多相流输送及流动保障、原油管输数值模拟、天然气处理、城市燃气输配、液化天然气技术等多方向协同发展的学科特色。

(3)完善的实验室条件和科研资金保障:拥有原油和油品物性分析测试、油气集输工艺技术实验室等共计8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差示量热扫描仪、高温疲劳试验机等众多高精尖实验设备;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众多科研项目,学生有众多机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探究学习中提高能力与水平。

主干课程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油气长输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矿场集输与处理、油库设计与管理、城市燃气输配、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泵与压缩机等。

国内读研

本专业学生考研率逐步上升,近年毕业生读研升学院校有: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

出国(境)深造

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美国塔尔萨大学/University of Tulsa、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大学/Gubkin Russian State University of Oil and Gas,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等。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每年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在学校均名列前茅。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分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海南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四川销售仓储分公司、中海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化石油有限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华油惠博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

机器人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顺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而设立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一种新型的专业。主要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机器人科技发展趋势,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及机器人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编程控制及相关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机器人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从事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研究、控制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5年左右,成为能够独立胜任机器人工程及相关岗位工作的技术工程师或管理骨干。

培养特色

n  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力量的本科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余项,承担企业横向研发科研数十项,能够结合科研实际,向同学讲授最新的前沿知识,同时也吸引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和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URT)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n  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具有良好的机器人行业应用背景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有“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深水油气管线关键技术与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能源工程先进连接技术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特种机器人”和“海洋深水立管重要构件设计与智能管道研究”等北京市级学术创新团队、“水下焊接高端装备与工艺技术研究”北京市级高层次创新团队、“机电测控技术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水下维修机器人和钢结构现场焊接安装机器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医疗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研究工作也一直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够为“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提供良好基础。

n  学科交叉融合:本专业是我校201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的新专业,体现了现代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的鲜明特点,是“新工科”对应的重点专业,具有很强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专业培养主要以机器人设计及应用为主,既需要深厚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科学基础,又依赖机器人传感检测、运动控制及编程应用。

主干课程

控制工程基础、机器人机械基础与机构学、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特种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机器人操作系统等。

国内读研

本专业学生也可以选择升学读研,对应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

出国(境)深造

基于前期校际合作关系,本专业学生可以考取挪威纳尔维克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的公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也可以申请前往其他国外高校学习深造。

就业前景/就业单位

机器人工程属国家新兴产业,对应专业是新工科专业,主要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机器人科技发展趋势,随着国家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行业的持续发展,将出现大量与机器人相关的人才需求,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内外各类智能制造相关的企业、设计院、研究所、高科技公司等单位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改造 和 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可就业单位有: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中车北京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 、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国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够解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五年内具备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管理、装备研发及应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能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理解和解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结果展示等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问题。

培养特色

我校地处京南,毗邻新机场、亦庄工业区和生物医药基地,与天津、雄安、沧州等对新能源技术需求旺盛的地区也有密切的时空关联。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业生产能源需求转型、建筑节能等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开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助理研究员1人,具有一定的新能源行业应用背景和科研项目数据源。本着“突出重点,凝练基础,强化实训,兼顾科研”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如下特色:

(1) 以太阳能热利用和风力发电为主、地热能利用和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为辅,构建专业课体系,以相关装备设计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新能源及常规能源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2)以能源互联网与智慧能源为主线,创建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践环境,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3)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做实做强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风能及其利用技术、地热能及其利用技术、节能技术、能源互联网与智慧能源、泵与压缩机、工程软件应用

国内读研/出国(境)深造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国内读研高校有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江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国外读研高校有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

就业前景

本专业为新能源装备相关研发、制造、运维,新能源材料相关研发、企业管理,新能源技术应用相关研发、管理等岗位或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学生可在风电场运行业主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投、中国广核集团、中国节能、中国风电、天润集团等)、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金风科技(北京)、国电联合动力(北京)、三一重工(北京)、京城新能源(北京)、丹麦VESTAS制造工厂(天津)、西门子制造工厂(天津)等)、其他零部件配套企业、第三方运维服务公司以及检测认证机构等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