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传媒学院
传媒学院组建于2010年5月,现有新闻学(汉授、蒙授)、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师范类)三个本科专业及“文化与传媒”硕士学位学科点。学院建有新闻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编导实验室、编辑出版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实验室。
传媒学院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年龄梯次配备、科研能力较强、教学效果突出的蒙汉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45人,其中专、兼职教师38人,另有返聘教师1人,外聘教师4人,创业导师1人。先后柔性引进专家3人。专任教师队伍中,获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3.7%。现有在籍学生762人。
学院坚持开办“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初步形成以“一组一站一基地”常设平台为主、各种级别专业赛事为辅的实践教学新框架。组”为新闻报道小组,7年来累计培养学生近200人,为学院网站上传新闻稿件1200余篇。同时充分体现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优势,开通了官方微信平台。“一站”为中国通辽网驻传媒学院记者站,定期视频栏日《全景民大》已制作88期,累计培养学生100余名,2015年首次开办蒙语节日。“一基地”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影视创新基地,已有多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奖项。
2015年9月,内蒙古民族大学新闻制作中心成立,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挂靠传媒学院。新闻制作中心下设新闻策划、影像摄制、影像编辑三个科室,负责学校重大活动宣传策划报道、大型宣传专题片制作等工作。目前已为学校创作《向梦而驰》、《至善之道》等专题片9部,创作的微电影《毒殇》代表学校参加全区首届“无毒北疆·绿色草原”禁毒微电影大赛,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奖。
2015年11月,校地合作成果——通辽市新闻传媒人才培训基地在传媒学院挂牌,为通辽市举办多届新闻传媒人才培训班。
2017年5月,传媒学院成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联合发起的“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日试点院校之一。
良好的专业设置、优化的课程改革,为传媒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具有多学科交义、专业潜力巨大、提升空间明显的优势。“十三五”期间,传媒学院将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有效资源,对各专业的实习基地进行统筹规划,有日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够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实验、实务训练,努力实现学院教学与j数字传播产业的对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办学思路,更新观念,加强同区内外重点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为传媒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专业介绍:
新闻学专业 (蒙汉授)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职业技能,熟练掌握新闻专业理论知识,全面具备新闻采写编辑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口语表达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从事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理论、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新闻评论写作、现代新闻编辑学、报纸编辑、多媒体采编、广告策划与管理、新闻传播学、新闻摄影、中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宣传单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欣赏、评论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我区乃至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撰稿、制作以及摄像、音响、广告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照明技术、影视语言、电视摄像、影视艺术概论、广播电视采访学与写作、音响制作、电视编辑(含非线性编辑)、电视编导、电视节目策划、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影视心理学、影视稿本创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方向: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平面媒体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数字媒体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在互动媒体、媒体网络、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网络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音频处理、计算机动画、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虚拟现 实技术、数字摄影、媒体内容安全技术、多媒体系统设计、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概论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方向:主要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及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