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传承传统文化 增强专业本领 非遗进课堂 管理学院开设绳编珠编课程
为进一步提高2020级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其在艺术领域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院专门在2021-2022学年开设了绳编、珠编课程。
绳编、珠编是古老的编织艺术,用非常简单的编法,配以各种五彩的绳线,各种材质的彩珠编出形式多样的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以及寓意吉祥如意的饰物,既可为自己祈福,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个人不同的个性和审美观念。
我院特别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庆荣老师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李庆荣老师是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先后受聘于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河北博衍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结特聘讲师,并受邀在石家庄桥西实验小学、红星小学、长安区谈固小学开展中国结、珠编等手工艺课程。其作品《中国结百合花》、《五彩粽子》、《狼魂》获得了石家庄市“巧手幸福、编织新天地”特色手工艺产品大赛优秀奖及二等奖。
本学期将用17周的课程使学生了解绳编、珠编的历史发展过程,掌握绳编、珠编操作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绳编、珠编制作实践,充分掌握绳编、珠编基本方法、技巧。利用绳编技巧编织出平结蜻蜓、蝴蝶等绳编作品,利用珠编技巧制作彩球、西瓜角、小猪、灯笼等珠编作品。学生能喜欢绳编、珠编这项艺术,愿意继续学习和挖掘更多绳编、珠编技巧,创作出更多的绳编、珠编艺术作品。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喜欢绳编、珠编这项艺术,愿意继续学习和挖掘更多绳编、珠编技巧,创作出更多的绳编、珠编艺术作品。本课程既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技能加分课,又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课、道德情操修养课,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操作能力会大有裨益。
绳编珠编课程的开设深受2020级幼儿专业学生的喜爱,也吸引了学院的老师们前来学习,每一节课都能在教室的后排发现“暗藏”在学生们中间认真学习编织手法的老师。绳编和珠编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神秘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走到了工商学院师生的身边。
珠编课上,李庆荣老师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将珠编的历史及技术要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充分展现出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李老师虽已年过花甲,但面对年轻的同学们,展现出了宽严相济的讲课风格。通过反复讲解珠编技术,并手把手纠正同学们在手工中的错误,确保了同学们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瞧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拿着自己的珠编小西瓜成就感满满。
绳编课同样精彩,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看到李老师给大家展示她亲自编制的精美成品,同学们赞叹李老师的手艺的精湛,更迫不及待地想要小试牛刀。第一次绳编课,同学们先学习了最基础、最容易上手操作的平结,编制一只精美可爱的平结蜻蜓。李老师详细讲解了平结编制的造作手法和注意事项,但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手工,有很多同学都出现了“编不出结”、七彩线过松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李老师不急不慌,一一耐心指导,还一直鼓励同学们“别着急,再来一遍”,在李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每一位同学在下课前都有了自己的“平结蜻蜓”。虽然成品不能尽善尽美,但同学们自己第一次接触绳编就能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第二次课同学们就已经开始学习斜卷结的编织手法了,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些同学已经能利用斜卷结编织出手链、蝴蝶的成品。
李庆荣老师对同学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学们也纷纷表示,李庆荣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这门课不仅增添了自己的专业本领,而且体验到了绳编、珠编手工创作的美,也领略到了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价值,自己将把学习到的珠编、绳编艺术带到未来的幼儿园课堂实践中去,以点滴行动为非遗传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