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48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物理学院

日期:2021-10-23 13:54:15

物理类

专业类培养特色    物理专业类培养采用重基础、重通识,兴趣引导型培养模式,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创新主导型科技人才。

专业类培养面向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物理专业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5学期后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1.物理学;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3.应用物理;4.核物理

物理学专业

物理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具有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优秀传统。现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固体物理和磁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声学与微波物理共四个专业方向。1998年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理论物理为省重点学科专业,2015年理论物理中心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平台。2019年物理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拥有理论物理学、声学、磁学、凝聚态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五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物理学或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物理学或相关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优秀综合素养,预期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本专业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宽基础和纯粹物理型或应用物理型等课程体系,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物理专门化人才。

专业方向:凝聚态物理(固体物理和磁学)、理论物理、声学与微波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

主要课程    基础课程:物理学导论I、新生研讨课、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I、固体物理I、数学物理方法I-II。

专业课程:量子力学II、固体物理II、磁性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实验、原子结构、原子分子光谱、弹性动力学、微波原理与技术、计算物理、计算物理实验、信号与系统、声学实验。

实验课程:普通物理实验I-III、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高等院校、国防部门、企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及相关管理工作。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 “211工程”、“985工程”重点支持学科专业,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重视基础、注重实践、强调创新。自创办以来,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毕业生中超过一半的人被推荐或考取研究生,其他主要在光纤通信、光信息处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光电检测技术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目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激光应用四个研究方向,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激光、光电子及光通讯等基础理论,具备光、机、电、算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多学科知识应用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级创新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相关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光电领域的前沿知识、独立研发能力和良好科学素养,预期能够胜任教学、研发、管理等业务岗位工作。

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计算机、物理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专业在重视传统光学知识讲授的同时,还强调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初步训练,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

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激光应用。

主要课程    基础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I、固体物理I、数学物理方法I-II。

专业课程:激光原理、光通讯原理、光电子学。

实验课程:普通物理实验I-III、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基础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


应用物理学专业

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物理效应和实验方法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研究、技术应用和其它应用技术,培养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打好深厚的物理基础,适当掌握高新技术,重点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2020年应用物理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物理学知识基础,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物理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应用物理学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及软、硬件基本原理知识、应用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能力和良好科学素养,预期能够胜任科研、教学等业务岗位工作。

专业特色    掌握物理、电子和计算机的宽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电子和计算机基础理论,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研究的训练,培养在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的专门化人才。

专业方向    电磁传感器与电磁信号转换研究,智能仪器技术研究,电磁计量方法及仪器研究,汽车机电和电子设备研制,非传统能源物理与环保技术,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主要课程    基础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I、固体物理I、数学物理方法I-II。

专业课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实验课程:普通物理实验I-III、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到各种与新技术有关的科研机构、产业部门、技术开发部门、高等院校等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有关管理工作。


核物理专业

吉林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始建于1958年,2001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了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二级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是“九五”、“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吉林省重点学科。1978年被评定为硕士学科点,1997年被评定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博士学科点。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重新恢复核物理本科专业招生。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物理学知识基础,核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具备核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核物理学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核物理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相关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核科学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和掌握核物理及核技术的基础和前沿知识、核科技研发的基本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良好的科学素养,预期能够胜任核物理及核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岗位工作。

专业特色    物理基础宽厚扎实、实验实践技能优秀,在传统核物理专业教学基础上,在核结构、核技术、中子物理、核探测、核材料及新能源开发等几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培养出适应性强、技术全面、理工兼备的高素质核物理及核科学的专门化人才。

专业方向    1)核结构(培养内容:核理论、核模型、核谱学、核数据评价与测量等);2)核技术(培养内容:核电子学、核探测器、辐射防护、中子物理与反应堆技术、核电池、放射性测量与治理、辐照技术、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

主要课程    基础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I、固体物理I、数学物理方法I-II。

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学、核物理实验方法理论及核物理实验、核电子学及模拟实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技术基础。

实验课程:普通物理实验I-III、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工业、农业、国防、医学、环保及相关领域从事核科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


理科试验班(唐敖庆物理班)

经教育部批准,吉林大学于2009年首批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并成立以吉林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先生命名的试验班。“唐敖庆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大师级学科后备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唐敖庆班”坚持“小规模、高规格、精英教育”的培养理念,实行全程导师制和国际化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

培养目标    培养拔尖学生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拔尖学生培养旨在培养兼具中国根基和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国家基础科学及大科学工程储备人才。依托物理基础学科优势,为学生们打好基础研究的基础,引导学生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展视野,启迪心智,开阔思维,使之具备宽广的学科基础,获得充足的精神成长以及形成终身受益的基础素质。

专业特色    本专业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宽基础和纯粹物理型或应用物理型等课程体系,学生主要学习必需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加强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物理专门化人才。

专业方向    凝聚态物理(固体物理和磁学)、理论物理、声学与微波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

主要课程    基础课程:物理学导论I、新生研讨课、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子线路、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I、固体物理I、数学物理方法I-II。

专业课程:量子力学II、固体物理II、磁性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实验、原子结构、原子分子光谱、弹性动力学、微波原理与技术、计算物理、计算物理实验、信号与系统、声学实验。

实验课程:普通物理实验I-III、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咨询电话    0431-85168400


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吉林大学与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物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致力于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俄语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理工科人才。

托姆斯克理工大学是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直属高校,始建于1896年,2009年被确立为国家级研究型大学,2013年被列入俄罗斯“5-100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俄罗斯首批教学和科研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高校,曾两次荣获(2006年度、2016年度)俄罗斯联邦政府质量奖。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87位,全俄排名第11位。

吉林大学与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物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被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实施招生录取,学制四年。该项目采用双校园分段式培养模式,学生在两校分别注册学籍,前三年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学习,第四年在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培养。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采用两校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引进托姆斯克理工大学优质课程和师资,俄方的课程和教学时数分别占项目全部课程和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双方配备专门的教师,单独编班授课。

学生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正常物理学专业的课程外,还需从零起点学习俄语和专业俄语,由托姆斯克理工大学选派的俄方教师授课。俄语课程每周不少于12学时,同时寒、暑假组织集训。学业成绩和俄语水平达到托理工入学标准者,第四年被派往俄罗斯继续下一阶段学习。学生在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方案设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学分、并符合双方毕业要求者,可获得两校颁发的毕业文凭。

符合吉林大学保送条件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可被免试推荐到国内相关单位攻读硕士学位,获得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学士学位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可申请留在托理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符合中俄双方选拔条件的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赴俄罗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插班生、研究生)等项目资助。

注:吉林大学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招收有专业志愿考生,入学后不能转专业,不享受学费减免政策,遵守双方学校教学管理规定,成绩合格者第四年起赴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就读,须完成双方培养方案方可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