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通信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类
培养特色 通信工程类传承红色基因,担负国家使命,针对5G和6G通信、智能化装备、国防以及航天等国家重大产业,面向新兴交叉前沿,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为国家输送具有扎实数理基础、深厚信息与通信理论和技术、强于研发的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卓越人才。本专业类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1981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吉林省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和十三五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为中国载人航天和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国产化做出重要贡献。 通信工程类涵盖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首批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2个。已培养2万余名高素质毕业生,优秀毕业生既有院士、总师等科研领军人才,也有在政府、大型国企、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身居要职的高级管理人才。 本专业类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国家以及吉林大学的各种国际交流项目,有机会访问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获得丰富的短期留学和出国交流机会,毕业生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比例超过50%,保研去向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本领域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有华为、中兴、大唐等通信设备公司,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运营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公司,以及政府机构、大型军工企业、研究所等单位。就业地域主要为北京、上海、广东以及各省会中心城市,每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培养方向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通信工程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二学期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等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领域中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发展需求。具有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基础;掌握电子电路基本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理论、电磁场理论基本知识、信息系统理论,以及通信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网络运营所需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毕业后具备进行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软硬件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可以到公司、企业、政府机构、部队、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与通信类电路、设备、系统、网络的设计、生产、管理、运行、科研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通信网设计与管理、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课程: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电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通信与网络、无线通信原理、光通信原理、微波与卫星通信、程序设计与编程、计算思维与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专业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源于1947年东北邮电学校报务班,浓缩原长春邮电学院电信、光通信和无线电三个系,2000年定名为通信工程专业,2018年获批吉林省高水平本科专业A类,2019年获首批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隶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人类的通信终极梦想是任何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而通信工程专业是实现这一终极梦想的专业人才摇篮。通信工程专业是吉林大学培养本科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和就业质量最好的专业之一。专业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通信领域的优秀人才。该专业传承红色基因,面向新兴交叉前沿,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是原长春邮电学院的金牌专业,位列原邮电部高校前三,是我国通信行业高端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培养2万余名高素质人才。 专业方向 卫星通信、5G移动通信、通信网络、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空间通信、物联网等。 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 信息工程专业是对应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的一个宽口径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具备综合运用电子电路与数字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专业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工程是一个培养宽口径人才的摇篮,学生毕业后在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覆盖智能信息处理的各个领域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从事与电子信息系统的生产、维护、集成、管理和运营有关的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在信息工程领域经过四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胜任各类电子、通信、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及其应用、管理与规划等方面工作。 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课程: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高频电子电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电子测量原理;网络通信技术基础、数字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算法与数据结构、弱信号检测和计算摄像学。 专业特色 信息工程专业秉持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强化创新意识,丰富的工程实践项目和科研创新计划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学生通过信息工程课程体系的学习,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软硬件能力、自主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及人工智能覆盖的创新产业的持续发展。2020年获批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业面向5G、6G场景下的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立体显示;遥感、卫星通信、地下、国防军工等领域的信号与信息处理;智慧城市、智慧医疗中信息感知与处理。为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广泛的就业前景提供选择空间。 因此,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宽口径人才的摇篮。 专业方向 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智能信息系统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培养目标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整合通信、网络、导航定位、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推进空间信息数字化转换进程,推动数字工程实现及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工程实际设计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开发、制造和管理的具有宽口径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及科学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空间信息传输与网络方向经过五年左右的实践锻炼,能够具备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胜任信息、计算机、通信、电子技术等系统的设计开发、科学研究、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空间信息导论、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算法与数据结构、空间通信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导航定位技术、GIS设计与实现、虚拟现实与仿真、遥感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面向网络、航天、遥感、资源、国防等领域对电子信息及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以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重点进行卫星/组合导航定位、遥感、空间通信、GIS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在导航定位、遥感遥测等方面开展工程设计能力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专业口径宽、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和就业范围广等特色。毕业生可以去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研究生,可以在网络、电子信息、通信、电力、军事等各类行业应用中从事与空间信息相关的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专业方向 导航定位、遥感图像处理、空间通信、智慧城市 自动化类 培养特色 自动化类专业始建于1957年,是面向新中国工业建设、国内较早成立的“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之一。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构建完善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面向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汽车交通、国防、航天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对自动化人才的紧迫需求,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深厚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卓越人才。本专业类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1981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吉林省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和“十三五”高水平学科。 自动化类涵盖自动化和机器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吉林大学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已培养七千余名高素质毕业生,既有院士、总师等科研学术领军人才,也有在政府、大型国企、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身居要职的高级管理人才。 本专业类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国家以及吉林大学的各种国际交流项目,有机会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短期留学和交流访问。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比例超过50%,保研去向为本领域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单位有华为、中兴、一汽、上汽、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兵器等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培养面向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自动化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二学期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自动化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自动控制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智能系统、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设计、开发和综合各种自动化装置与系统,以及复杂系统管理和决策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深造,或在国民经济、国防、科研各部门中从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制造系统自动化、自动化仪表和设备、新型传感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控制、信息处理、智能建筑、复杂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教育和管理决策等工作。 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电机拖动、电力电子变流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检测与转换原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控制系统数字仿真、现代控制理论。 专业特色 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57年,最早设立专业名称为“自动学与远动学”,后经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97年更名为自动化专业。2015年获批为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6年获批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获批为吉林省高水平本科专业A类、2019年获批为“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为“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结合汽车、机械等行业优势,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软件和硬件”和“强电和弱电”相结合,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自动化领域理论、系统工程知识外,还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综合管理等知识和能力,突出汽车电子控制、仿生控制、智能信息处理等特色。 专业方向 汽车电子控制、仿生控制、工业自动化、智能信息处理。 机器人工程 培养目标 面向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对机器人技术人才的重大需求,在自动化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基础上,按“机器人基础理论、创新性思维、工程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培养具有坚实机器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严密逻辑推理能力、卓越综合创新能力的,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并在一些领域能够从事机器人及智能系统的科研、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的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深造,或在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的工业、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社会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从事机器人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管理等工作。 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原理与电力拖动、机器人基础原理、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动力学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机器人驱动与运动控制、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模式识别、机器视觉等。 专业特色 面向新工科专业的建设需求,本专业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服务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特色,通过对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人机交互、环境交互等深入学习和研究,将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等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贯通,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机器人工程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能力。毕业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富创新的特点,具有团队组织协调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有融合掌握多学科基础理论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专业方向 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