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62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日期:2021-10-23 14:04: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培养目标    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学科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

培养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计算机等知识基础,掌握水、气、土壤污染和环境监测、及其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规划管理等理论的高级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水土污染控制与修复,废水、固体废物、废气及其它污染控制与防治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或在环境及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地学、生态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环境微生物学、水力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等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在系统学习基础课、环境学导论和部分工程基础课程后,在第二学期结束后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分流,进行深入专业培养:

(1)环境科学专业方向。环境科学是一门与化学、生物学、地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交叉学科。环境科学专业的化学基础雄厚,同时学习较多的数理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地学、生物学等知识,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专业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重要影响,在环境化学、环境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数字化管理方面具有特色。本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包括: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及实验、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环境监测及实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等。

(2)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环境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地学背景,形成了以污染场地修复为优势特色,与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生物技术等协同发展的成熟专业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紧密围绕国家环境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毕业生具有宽厚的知识体系和很强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科研创新、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本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包括:环境学导论、环境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

就业方向与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生态修复、环境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在国家机关、环保机构、企事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管理、设计、工程建设、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2020年环境学科毕业生134人,49%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国内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其余到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如:国电东北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吉林省中实环保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中交天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


水利类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重大人才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基础,系统掌握水资源勘察、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持续学习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学、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测量、科学运算、实验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系统掌握水资源勘察、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并能够适应与水资源具有紧密关联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领域的工作和研究需求。

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水利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系统学习水科学导论、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地质学基础、水分析化学与实验等核心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通过选修课程,掌握环境学、生态学等方向的基础知识。在形成了较为全面、合理的水利类知识框架后,第四学期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按如下两个方向进行深入培养: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的特色在于:面向完整的地表与地下水文循环过程,立足于水利、地质及环境的学科交叉,着眼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中的运移与转化,着力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一系列复杂工程问题;本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包括:水文预报、水文测验与调查、水文水利计算、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水环境修复等。

(2)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的特色在于:面向地球内部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立足于深厚的地质学科基础,以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及地下水生态等复杂工程问题研究为核心,辐射地下新能源(地热、干热岩、可燃冰)开发利用的新兴领域;本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包括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模拟、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能源水文地质学等。

在选修课程上,每个方向既设置了反映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也设置了另一方向和相关领域的大量课程,为不同专业方向学生较为自由地构建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业方向与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业主要面向水利、生态环保、自然资源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水资源勘察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水环境与水生态的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农村农业、交通运输、住房与城建以及应急管理领域,从事与农田水利、工程水文、工程渗流以及水旱灾害防治的相关工作。

2020年水利类毕业生101人,其中39%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其余到水利、国土资源或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如: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北洋水运水利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中科净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春市水利勘探设计研究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