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广播电视编导
历史沿革
本专业创立于2000年,是上海市重点高校中首批开设的广播电视艺术专业之一。2002年并入传播与艺术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编导方向艺术类考生。2012年,传播与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和音乐系合并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电影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电影制作方向)合并成现在的规模。2017年,依托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广电集团签订部校共建协议,建设视频内容生产、创作人才培养的“学习型”平台。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兼具深厚理论素养和专业扎实技能的人才。我们尤其着重于学生在数字媒体营销、策划、写作、采编、摄制和理论研究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积极与主流媒体和具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进行“产、学、研”合作。目前专业已经与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签约,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学生,使之具有现代理念、社会责任、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素质和才能,以胜任广播、电视和其它新媒体及其节目制作公司的编导人才需求,并进一步成为相关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
特色优势
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专业的教学注重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着力培养懂传播、会策划、善创作的融媒体影视内容创作精英,使其成为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内容产业和宣传文化部门从事音频、影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为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已成为立足广播电视节目创作,面向新兴电子媒介影像创作及传播领域,践行艺术学与传播学相结合,注重新理论与新技能相结合并具备宽广国际视野的专业。
本专业重视实践能力的塑造,近半数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业界从业经历,他们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相互结合,深入浅出地传授创作规律,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秉承同济大学一贯以来“与社会同行,以科教济事”的教育理念,积极与主流媒体和具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进行“产、学、研”合作,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签约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校期间创作的作品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屡获殊荣。
培养模式
根据影视创作能力培养的特点,按照建构表达思维和基础表达能力训练-专业理论学习-高阶专业能力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专业能力集成四个阶段培养。专业实践课程强调“双师”共建课程的模式,强调与业界前沿对接。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科融合能力的建构,与学校强势学科结合,拓展专业应用边界。专业设置两个选修方向,方向一是纪实编导方向、方向二是剧情节目编导方向,此外还有一个必选的电视综艺节目创作方向。
国际交流
合作与交流的对象包括加拿大西安大路大学、法国南特高等商科、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台湾世新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与境外多所院校签有学生交流学习及教师互访讲学计划。除本学院的国际及港澳台交换生项目外,本专业同学还可根据自身意愿申请各类校级国际交换生项目,在本科期间出境交流访学,对外交流比例接近50%。专业广泛开展对外教研交流与合作。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每年约有50~60%的毕业生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深造,包括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纽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本校等。毕业生不仅在传统的电台、电视台采编、管理部门,500强、4A公司的策划、推广部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单位就业,还活跃在腾讯、阿里、优酷、字节跳动等各大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平台等新兴媒体机构,许多已经成长为新闻、综艺、影视剧、公关、新媒体宣传等传媒业界的中坚力量。
教学及科研成果
专业教师团队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目前,专业建设了2们上海市重点课程,5门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精品课程,纪实影像创作教学团队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特色改革领航团队。近5年来,专业教师承担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专业学生在各项影视创作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国际、国内专业竞赛奖项近200项。
教学与科研平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传统的基础影视创作能力与新技术带来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强调在变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建构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着重建设全媒体影视创作能力培养的“学习型”平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腾讯和7个省的乡镇建立了校企、校地教学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