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类依托劳动人事学院招生和培养。学生入学后,前四个学期按大类学习专业类核心通识课,宽厚学科基础,第四学期期末分流,大三开始按专业进行学习。
2019年招生专业 所属学院 教学环节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人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 一 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第一品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源地,人力资源管理学术领域最早的开创者,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引领者,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推动者。 学院使命:劳人之事,成人之美。 学院愿景:七型劳人,七星学院。 作为全国最早唯一一所拥有本硕博完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学院,劳动人事学院各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结果均为A+。 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杨伟国、曾湘泉、彭剑锋、郑功成、常凯、孙健敏、唐鑛、张丽华、赵忠、周文霞、程延园等国内一流学者、名家大师云集劳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北京市优秀人才2人,首批“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3人。另有来自美、德、英、日等国和港台地区的近20位著名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二 专业介绍 劳动人事学院以人力资源管理大类招生,本科生在完成学科基础课学习后依据专业兴趣和学习成绩将分流到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四个本科专业继续学习。 1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是中国人力资源学科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拥有最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阶段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是历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最好的专业之一。 主要专业课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组织管理研究方法、人力资源审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 2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学由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社会学等多学科构成的交叉学科。学院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劳动关系专业的学位教育体系,是中国第一家开设劳动关系本科课程教学的专业院系。 主要专业课程:劳动关系学、劳动与雇佣法、劳工政策、工会与集体谈判、劳动关系学说史、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劳动标准、国际比较劳动关系等。 3 劳动与社会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有强大的实力,是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重镇和“黄埔军校”。 主要专业课程:社会保障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贫困与社会救助、劳动社会学、社会保障研究方法、公共政策等。 4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该专业的国家重点学科,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具有强大的实力。 主要专业课程: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组织与人事管理经济学、贫困与不平等、公共经济学、中国劳动力市场分析等。 三 育人特色 双导师制 在本科生阶段,学院首推“双导师”制度,为每名本科生配备一名学术导师和一名职业导师。学术导师均为本院教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能力培养提供指导;职业导师则为业界精英校友,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机会,提供支持。 职业发展 设置职业发展咨询室,每期一名专家为学生一对一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与师长深度交流的平台。 学术科研 积极做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申请、遴选工作。组织老师为学生进行选题与设计、研究方法与实施、论文写作等各方面的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 国际联合培养 劳动人事学院致力于培养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具有全球视野的领袖型人才。学院大力推动实施学生国际化战略,加强与国际上知名劳动学院和人力资源学院的联系,实现本科生课程建设的国际化以及部分本科生的联合培养。旨在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文化冲击下得到历练,成为“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行走的优秀人才”。让更多的本科生根据自身需求申请不同时限的国际交换学习项目。学生可申请的大学包括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 五 升学就业 劳动人事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人大前茅,曾连续14年高居人大各院系榜首,近三年仍然稳居前三,多次实现100%就业。客观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劳动人事学院人才培养品牌的高度认可和旺盛需求。 学院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前往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约三分之一国内保研的学生也受到了各名牌高校的普遍欢迎。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型国企、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等是劳动人事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近年本科生主要签约单位 毕业校友 经过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学院目前的校友资源已超过万人,他们有的是学术专家,有的是地方政府一把手或中央政府部门领导人,有的是跨国公司高管,有的是创业先驱。如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傅兴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国家医疗保障局首任局长胡静林,中国人保投控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清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伊力扎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