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1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首体人·冬奥情】王圆圆:“冰丝带”的国际滑联协调员

日期:2022-03-26 11:55:18

  

  


从夏奥会的“见证者”到冬奥会的“参与者”

2008年8月8日,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下,伴随着“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的美妙旋律,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拉开了序幕。彼时的我尚是一名刚刚结束中考的准高中生,和数以亿计的观众一样,我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场夏日里的全球盛会。光阴似箭,时间快进到2021年9月9日,在入职首都体育学院仅一周后的这天上午,我迈进了国家速滑馆的大门,正式开启了为期半年的工作借调。从2008年的夏奥会到2022年的冬奥会,岁月的流转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了北京“双奥之城”的璀璨,也陪伴着我从一名青涩稚嫩的学生逐渐成长为高校的青年干部。从14年前夏奥会的“见证者”到如今冬奥会的“参与者”,一句看似简单的“冬奥有我”背后承载的是数不清的欢笑、泪水与感动。


推开速度滑冰的大门

冬奥赛事筹备与运行期间我所担任的角色是速度滑冰项目国际滑联协调员,承担着与国际滑联技术官员、场馆内各业务领域、参赛队领队及以OMEGA(官方计时计分)、OBS(奥林匹克转播)为代表的赛时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联络工作,对专业知识的储备要求极高。然而与之形成鲜明落差的是,我在最初步入这一岗位时对速度滑冰运动的了解近乎为零。面对这片“未被开垦的土地”,我采取的做法是逐字逐句研读并翻译国际滑联速度滑冰2021年最新修订的专用技术规则。虽然这项工作在初期颇为耗时费力,但从长远看却是掌握速滑项目核心的必经之路。去年十月,根据北京冬奥组委测试活动的相关安排,国家速滑馆成为了首批接受国际公开赛检验的奥运场馆。三天的测试赛转瞬即逝,置身于其中就仿佛参加了一场密集型的实战训练营,我不仅近距离地观察、了解了速度滑冰赛事运行中的各个环节,还在同场馆各业务领域的工作对接中获得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


奥运赛场的国际滑联协调员

如若说此前速度滑冰与我之间总是隔着一块神秘的面纱,那么经历了测试赛洗礼的我就好似打通了“任督二脉”,“笨”办法的积累与自身外语能力的加成也让我的优势逐渐显现。早在冬奥赛前准备阶段,我就搭建了囊括全部166名参赛运动员的数据库,其中收录了他们的身份信息、报项情况及个人历史/赛季最好成绩,从而在赛时作为“信息中枢”,为密接运动员的快速识别、内场卡发放的监控与官方训练日程的制定提供辅助性的数据支撑。赛事运行初期,我又充分发挥高校行政人员熟练的Excel操作技能,承包了更衣室分配表、训练赛报名表、运动队高峰时段交通需求调研表、运动队摄像区贴纸领取表等竞赛类表单的制作,确保运动队服务保障工作平稳有序地推进。

随着第一个比赛日(2月5日)女子3000米展开决赛的争夺,我也开启了在内场与抽签室之间的频繁穿梭。速度滑冰比赛的内场是竞赛运行的核心地带,比赛期间仅允许运动队、技术官员、OBS与组委会少量关键岗位人员进出。身为国际滑联协调员的我一方面需要在比赛现场与颁奖仪式、语言服务、转播、安保等业务领域通力合作,保障竞赛→颁奖→混采全流程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则需要监看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是否存在违反奥林匹克宪章第50条的行为,贯彻落实“清洁场馆”的原则。按照速度滑冰项目的惯例,当天的赛事结束后应立即召开领队会与抽签会以通报第二天的竞赛日程并抽签决定下一场比赛的出发顺序,这就意味着我每天都必须经历从内场到抽签室的“极限转场”。除了提前做好各项会务工作外,我还会留心记录领队们在会上提出的问题,并于会后以纪要形式统一反馈至竞赛主任。

15天的赛程好似白驹过隙,随着2月20日晚主火炬的熄灭,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正式落下了帷幕。赛事辅一结束,我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场馆竞赛团队工作报告的撰写及各项奥运遗产的收集整理当中,让奥运期间的珍贵回忆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另一种形式延续。


一段旅程的暂停键是新一段旅程的起点

回顾借调至冬奥组委的六个月时光,我始终以饱满、热忱的状态投入到速度滑冰竞赛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中,因为岗位的特殊性,我有幸在“第一现场”见证了国家速滑馆“最快的冰”的诞生:在冬奥会速度滑冰14个小项的角逐中共产生了1项世界记录、10项奥运会记录,共计11名运动员在“冰丝带”刷新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我国运动员高亭宇更是以破奥运纪录的表现摘得了中国男子速度滑冰历史上的首枚金牌。

鉴于入职一周即被借调的特殊经历,国家速滑馆体育领域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团队中不仅有速度滑冰世界冠军/奥运会奖牌获得者、全国速度滑冰裁判委员会主席,还有国际滑联级裁判长、全国各冰上场馆负责人等等。然而褪下光环回归工作之中,你会发现他们只是一群对速度滑冰运动怀着近乎虔诚的热爱,为了这项运动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奔波着的简单、纯粹、可爱的人。在这个团队中,我从一枚对速度滑冰一无所知的“小白”进阶成为北京市速度滑冰三级裁判员,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耕育人田”的高校行政跨界成为了奥运赛事的协调员,不但磨练了心智、收获了成长,还结识了诸多良师益友,与他们同甘苦、共荣辱的180天将会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珍贵回忆。

作为一名“新首体人”,能够亲身参与冬奥会的赛事服务保障工作,“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的冰雪战略,我的内心盛满了骄傲与自豪。同时,作为学校唯一一名派驻“冰丝带”的教职工,值此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之际,我也终于可以自信地说: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冬奥有我更精彩!一段旅程的暂停键是新一段旅程的起点,虽然此次冬奥会的任务结束了,然而“一届奥运会、一生奥运人”,回到原工作岗位后的我将会尝试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国际学生教育紧密结合到一起,探索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互融互通的国际学生培养新模式,从而扩大北京“双奥之城”重要遗产影响力,持续推动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