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考场,湖北省通城县一中高考生刘静并没有“解放”的感觉。在回家的路上,父女俩基本没有交流。父亲刘德杰说:“看得出她有些失落,但也不敢问她考得怎么样。”
疫情期间居家复习,家人关于高考的言论都会让刘静感到焦躁。回校复课到参加高考两个多月,并没有缓解她心中的焦虑。高考前埋头复习,复习安排以分钟计算;如今闲下来,反倒让她手足无措。“像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高考就结束了。”
这届考生“太难了”,种种不确定性,始终伴随着他们。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因疫情而延期开考,部分地区还受到洪涝影响。
面对这样的特殊经历,每个考生都可能经历的恐慌、抑郁、焦急大哭,并不意味着在考后就会全然不见。哪怕高考结束了,考生心理依然容易出现波动。家长和考生该如何应对?哪种心理调适方法更有效果?
放松与狂欢不是一回事
高考结束后,只在家安分待了一天,湖南考生吴天天就公布了自己的出行计划——和三个同学一块去长沙,“玩三天三夜”。
拗不过女儿,虽然有点担心,吴天天的妈妈还是同意了。“最近几个月一直复习,都没放过一天假。孩子确实该放松放松。”只不过,她一再交代女儿,注意安全。
和吴天天一样,大多数考生在长期高压过后,出现“强烈的补偿心理”,狂吃、狂玩、狂睡,甚至熬夜打游戏,选择肆无忌惮地放松自己。
“长期压抑和焦虑之后,考生应该对紧张疲惫的状态进行调整。但是,大部分考生把高考后的放松,理解成了狂欢。”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宋广文认为,事实上,放松与狂欢不是一回事,放松是必需的,但狂欢往往会过度。
“冲刺阶段,争分夺秒,考生们高考后身体都处在疲劳期,免疫力相对较低。宣泄过度,容易造成劳累,加剧疲乏而引发健康问题。”宋广文建议,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放松活动,例如旅游、交友、运动。他还提醒家长,不能因为考试结束,任由着孩子们怎么高兴怎么玩,家长们也要适度引导和监督。
不要对成绩和未来过度担忧
高考后,有位考生在知乎上发帖称,“连续三天失眠,体重直下六斤”,“不敢对答案,不敢相信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害怕与梦想擦肩而过”。
和“过度放松”相反,焦虑并未因为高考结束而消失。高考结束后,大家的视线会转移到对考试分数的期待上来,“情绪心理出现新的变化”——担忧考上目标大学的可能性。
北京市十八中教师马杰发现,“一些学生在等待成绩的日子里,多少还是会焦虑不安。特别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因自我期待比较高,对完答案后,患得患失”。
既然是考试,就会有成绩高低。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不要对成绩和未来产生“灾难性思维”,即过分看重高考和人生道路的关系,将高考成绩作为预测未来发展的唯一基础。
“考得好未来发展就好,考不好就完蛋了,这是明显的误区。对年轻人而言,无论什么时候,真正重要的是积极的心态。”彭凯平说。
高考过后,从按部就班的轨道上脱离,考生们容易变得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
“此前因复习占用了大量时间,高考后,考生应该多和朋友、家长互动交流,以弥补社会关系。”彭凯平还建议,可以列一个“兴趣清单”,把那些以前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付诸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可结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预期做一些安排。这样,既可以获得快乐体验,又能为与大学生活建立联结做一点心理准备。
“人从来不是被过去所决定,而是被未来所决定。”彭凯平说,在适度放松后,考生应着手考虑未来专业发展等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以便适应大学阶段独立生活、学习的要求。
警惕不良归因心理
疫情影响下的高考,成为有史以来最为特别的一次。
“疫情让孩子们不得不转入网上备考,很多考生都觉得自己不够自律,备考不充分,担心考得不好。大家其实都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大约与2008年的1050万人相当,但2008年录取人数只有565.9万人。
“今年如果高职继续扩招,高考总录取规模可能会在1000万人左右,比2008年增长400万人以上。”陈志文表示,“换句话说,高考录取率正在逐年提升。考生和家长都没必要过分紧张录取的问题。”
“疫情、洪灾客观存在,对人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不能怨天尤人。当然,在这样的重大疫情面前,考生们心理有所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但绝不能因为客观的困难或者一时考试成绩的好坏,就产生破罐子破摔、放弃努力等消极心理。”宋广文认为,“即便是高考成绩因此受影响,也要警惕不良归因心理:不能夸大疫情、洪灾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过分依赖外归因,将自身的责任推卸或转嫁到其他因素上,而不分析自身问题,意味着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尽管高考结束了,家长们还是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高考传导的压力,容易让考生出现非理智行为,甚至出现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陈志文提醒,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原因可能很多,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唠叨。可在填报志愿或入学前,与孩子认真谈一次话,探讨未来人生的发展路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一考不能定终身,胜负不在当下。在彭凯平看来,“高考是一个过去式,人生还有很多做选择、判断,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认识、不断调整的过程。”
(本文部分采访对象采用化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河南招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河南招考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 华东理工大学学长备考经验 | 收获感才是第一生产力 2021-04-16
- 高考在即,家长如何帮助考生做好冲刺复习? 2022-05-23
- 六个平行志愿的填报有哪些技巧 2020-06-23
- 河南省实验中学名师谈数学备考秘籍 2020-04-27
- 模考不断,高三家庭如此合力显效果 2022-04-07
- 【与压力握手言和】心理教师:压力无法消除,但高三生可以这样做 2022-04-29
- 写给高三的考生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2021-11-24
-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考前叮咛(政治篇) 2022-05-13
- 1致敬师者!河南升学网祝全国教育工作者节日快乐!
- 2有价值的大学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 3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驶入“快车道”
- 4关于做好2025年度基层就业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工作的通知
- 5关于做好2025年度基层就业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工作的通知
- 6关于印发 《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通知
- 7收藏!2026河南高考全年重要时间节点公布!
- 82026空军招飞启动!高三学生及家长必读指南
- 9无处不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 10医学影像学:临床医生的“眼睛”
- 119月高考热点:2026高招信息采集提醒、高校开学、三大招飞启动
- 12高校学科专业“新陈代谢”正在加速
- 13开封市祥符区:关于助学贷款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