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需要硬实力,需要软实力,需要健康力,需要生态的成长力,推进“四新”建设,瞄准的正是国家发展的“四力”,从而培养紧缺人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全面实施和推进"四新"建设。交叉融合再出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有哪些新进展?“四新”建设对高考生选专业有哪些启发?一起来看看吧!
“四新”建设特点和目标是什么?新在那?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依附别人就会受制于人。瞄准国家及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难题,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的“四新”建设。“四新”建设工作对标国家发展的“四力”,即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新文科提升文化软实力、新农科提升生态成长力、新医科提升全民健康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做出的战略布局。
2024年3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东锋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设新要求,深入推进“新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而这正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新”之所在。
旧的专业覆盖不了未来的发展,“四新”建设不仅是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改造升级,还是根据国家未来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新的专业。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教育部等五部门在去年3月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约20%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并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所有的专业也都有新要求,从教育思想、质量标准、技术方法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形成一套体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实现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要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面向未来,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近年来,专业设置和调整强化交叉融合,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仅是现有工科、医科、农科、文科自身学科间的融合,还大力推进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如医科方面培育“医学+X”“X+医学”。农科方面,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培育新兴涉农学科专业。这些专业深度交叉融合的概念,在教育部相关政策部署中有迹可循,如2021年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今年,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交叉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等24个有着交叉融合特征的新专业等。
与“四新”建设相关的专业有哪些
学科和专业,体现着知识分类体系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其建设的逻辑既遵循科学技术本身发展演化的规律,也体现着社会产业的需求。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都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其提出的初衷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在专业建设。那么推进“四新”建设,近年来产生了哪些相关专业?梳理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政策通知,“四新”建设有以下实践项目以及引导性专业设置。
“四新”中首先提出的是新工科,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则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
人工智能类 | 大数据类 | 智能制造类 | 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类 |
电子信息、仪器类 | 机械类 | 自动化类 | 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类 |
矿业、地质、测绘类 | 材料、化工、制药类 | 土木、建筑、水利、海洋类 | 能源、电气、核工程类 |
食品、农林类 | 环境、纺织、轻工类 | 生物、医药类 | 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类 |
安全、公安、兵器类 | 医工结合类 | 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类 | 【更多详见《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
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查看
新工科建设的“升级版”——未来技术学院于2021年开始建设。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列。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是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目标之一。从首批开设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官网信息来看,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是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最多的领域,此外还涉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能源环境、空天科技等诸多领域,关系到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及其聚焦领域
(聚焦领域整理自各高校学院官网)
高校名称 | 学院名称 | 聚焦领域 |
北京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要方向,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开展建设。 |
清华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未来空天技术学院 | 空天科技前沿领域,本科专业面向全校信息大类、航空航天大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优势专业, |
天津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聚焦“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和“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与人类发展需求,打造未来学科发展孵化器与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培养具有前瞻性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
东北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聚焦工业智能领域,通过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引领未来工业智能技术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加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健康3个方向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体系建设和制度体系建设。 |
上海交通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聚焦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方向,提供领域内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 |
东南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面向电子信息相关领域,专业方向覆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聚焦量子科技领域 |
华中科技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聚焦先进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成像、光电子芯片与系统、人工智能等4个未来交叉学科技术方向。 |
华南理工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 |
西安交通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现设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医工学四个方向。 |
新医科建设方面,针对医学人才缺口突出的问题,教育部在2023年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提出新增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分别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这5个新专业都强调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还具有聚焦技术创新、顺应社会需求的特点。在学科门类上,这些专业都是将“医学”“工学”“理学”“文学”等多个传统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相比传统医学更加强调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推进“新医科”建设,医教协同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国家制度,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认定,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查看
推进新农科建设,教育部设立首批407个新农科实践项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打造建设了184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持续加强种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支持48所高校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22年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详见下表),学位授予门类包含农学、工学、管理学等。从新农科引导性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目标等方面来看,新农科专业不仅是传统农科内部的交叉融合,更是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
粮食安全 | 生态文明 | 智慧农业 | 营养与健康 | 乡村发展 |
1.生物育种科学 2.生物育种技术 3.土地科学与技术 | 4.生物质科学与工程 5.生态修复学 6.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 | 7.智慧农业 8.农业智能装备工程 | 9.食品营养与健康 10.兽医公共卫生 | 11.乡村治理 12.全球农业发展治理 |
《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查看
文科涵盖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占据我国十四个学科门类的大多数。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将新技术趋势纳入文科的专业学习与训练,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逐渐创造新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的新文科专业体系。高校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具体专业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中的数字经济、数字人文等新文科专业,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融入经济、人文学科,培养“互联网+”时代新文科人才。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查看
“新文科”建设进程中,在法学、创意写作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各大高校成立联盟,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机制、路径和方法。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17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成为我国大学“新文科”建设的首个联盟,旨在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机制、路径和方法,促进法学本科教育的现代化和适应性。2023年4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九所高校的创意写作机构发起倡议,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整合了高校创意写作的资源,探索写作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创意写作的发展方向。
“四新”建设对高考生选专业的启发
“四新”学科专业建设紧跟国家战略需要,为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的问题提供人才保障,使人才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是未来国家要重点发展的学科,且更具就业导向。对于“四新”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新专业、跨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专业,高考生该如何选?小编有以下建议。
首先,考生和家长要对高校开设的“四新”专业和相关要求作充分的了解,包括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范畴,高校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另外还有对于学生的学科能力要求等。还应提前了解这些专业面向的行业发展趋势,与哪些行业挂钩。总之就是明确这类专业报考条件是什么?入学后要学习哪些内容?是否具备学习该专业的能力?就业方向是什么?在四五年甚至更多年以后,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怎么样?针对这些问题,考生和家长可多收集一些有意向的大学和学科专业的信息,一般可以通过高校官网查询,还可以通过咨询院校招办了解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
其次,考生进行专业的选择时,要对各类由“四新”建设产生的新专业、交叉融合专业等保持理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判断。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四新”方面的新专业,新专业体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呈现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比如东南大学新增的电动载运工程专业涉及新的载运工具的设计、电能的高效变换等,以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增设的智能地球探测专业,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新工科专业;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开设的智能医学工程,是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工科+新医科”的新专业。“四新”建设产生的新专业学科跨度大,相应的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入学后需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实践技能。另外,基础学科传统专业也是考生值得报考的方向。传统专业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检验,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社会认可度也较高,并不是“冷门”。高校推进“四新”建设,还会对传统专业体系进行优化升级,进行产教融合,与社会需求对接,从而更有利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
最后,建议考生在选专业时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一个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专业,不仅能让你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动力,还有助于我们在未来职场中脱颖而出。因为当我们热爱自己的专业时,我们更有可能在该领域持续深造和创新,从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或领导者。如果你尚未明确兴趣方向,建议先报考“大类招生”专业类。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有计划报考“四新”建设相关学科专业的考生,可以考虑先报考具体专业涉及的大类,录取进校后,经过基础通识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专业内涵、特点等,再确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作者:刘晶晶)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报考攻略②导游 2020-05-25
- 密码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守护者” 2024-06-19
- 核工程与核技术:硬核的大国重器 2020-12-07
- 国际政治:剖析解读天下时事 2020-12-03
- 音乐学类:汗水和努力都在成就你的音乐梦 2020-12-08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视角回应对环境的关切 2020-12-03
- 经济与金融:一个听起来很有“钱途”的专业 2020-12-0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就业稳定的基础学科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