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招考快讯
高校间资源共享 这些高校联盟你知道吗
来源:河南省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发布时间:2021-03-17

  国内大学近年来发展迅猛,并且陆续组织了多个高校联盟,尤其是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国内大学的校间联盟,供考生和家长了解,可以在选择学校时当做参考!

C9联盟

image.png

  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成立“C9联盟”,意在建设“中国常青藤”。

  这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将通过实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开展教学与教改研究等措施,共同培养拔尖人才。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参与C9联盟活动。

  C9肩负着打造中国教育品牌的使命。联盟高校可以互推免试研究生:

  1.联盟成员高校鼓励本校学生报考其他成员高校研究生,并给予优先调剂和复试的资格。

  2.保研政策:互推院校双方同时推荐相同数量的学生,优先给予预录取资格、相应的优惠政策。

  国际上还有许多类似的高校联盟,如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日本学术研究恳谈会(RU11)、德国U15大学联盟、加拿大U15联盟、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等,C9与这些联盟均保持合作关系。

E9联盟  

image.png

  2011年,9所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国家“985工程”大学组成的“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简称:卓越大学联盟 Excellence 9。

  这9所高校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卓越大学联盟在《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指导下,本着“追求卓越、协同创新”的原则,2013年继续联合开展自主选拔录取工作,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2018年10月,中国卓越大学联盟九所高校与澳大利亚科技大学联盟(Australian Technology Network, ATN)四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成的中澳工科大学联盟(Sino-Australia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Consortium,SAEUC)。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在自主报名、自由选择学校的基础上,以“国内游学”的形式在卓越大学联盟各高校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九校从双边互换开始,逐步实现“进一门入九校”,即指在联盟高校内任何一所高校就读的学生,都可以同时享受到其它九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Z14联盟

image.png

  2013年7月,“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协作联盟成立,2016年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简称为: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Z14)。

  联盟高校包括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

  经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研究,2016年7月6日决定将“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简称“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Z14)”)。采用拼音字母“Z”的寓意为:中西部(ZXB,zhong xi bu)是共同背景,重点(ZD,zhong dian)是当前发展现实,中央(ZY,zhong yang)是支持主体,直属(ZS,zhi shu)是发展愿景。

华东五校

image.png

  华东五校,简称“华五”,是网络上民间对中国华东和长三角五所顶尖高校的统称,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五校”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1世纪初的网络论坛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在关注高等教育的网民中流传开来,并被广为接受。2008年8月2日,华东五校词条正式在百度百科创建。

  华东五校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于中国直辖市上海,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位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省会城市。华东五校均是中央部委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共中央直接管理的高校(俗称“副部级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华东五校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成立“C9联盟”。

G7联盟(国防七子)

image.png

  G7联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七所高校于2017年6月发起成立。成员高校被称为“国防七子”,指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被确定为国防工业院校的七个学校 。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7所高校。

  联盟以自愿、平等、合作、发展为基本原则,围绕“政策研究,资源共享、改革创新、协同发展”开展工作。整合联盟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开展互补性合作。

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

image.png

  挽救民族危亡,服务抗战建国,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启了创办高等教育的伟大实践,一批创建于延安的新型大学从此开始崭露头角,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矢志不渝!

  为继承和发扬延安红色基因教育理念,共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本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整合优势、协同创新的原则,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发起和倡议下,2019年3月,9所诞生于延安的高校自愿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

  九所高校均成立于抗日战争期间,同根同源。联盟成立后,9所高校将主要在搭建红色基因教育研究协作平台、创新以德为先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展开合作。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

image.png

  2019年5月,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正式签约成立。联盟高校包括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有关“双一流”建设高校。

  该联盟采取“联合、共建、协同、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每年拟举办一次联盟校长峰会,分领域、分主题举办若干高峰论坛和研讨活动。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的目标,是打造互联互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研究型大学合作载体,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联盟的任务主要是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共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共织国际高校合作网络。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image.png

  2019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该联盟由27所高校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昌大学、香港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

  行星科学是我国地球科学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或领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解决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问题、科学前沿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

北京高科(Beijing Tech)

image.png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简称北京高科)是由12所高水平大学组成的高校联盟,成立于2011年10月19日。成员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燕山大学。

  12所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都具有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群优势,在其行业领域内处于“领头羊”地位。联盟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发挥不同类型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持续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北京高科的12所大学涵盖了电子信息、网络通信、交通运输、新材料、化学化工、新能源、电力、地质、矿业、石油、林业、环保、船舶修造、核工业、重型机械等国家战略工程领域。每一所学校都具有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群优势,在其行业领域内处于“领头羊”地位。

  2013年12月10日,由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推出新成果:联盟高校共同建设的高科联盟图书馆资源生态系统正式启用,联盟高校师生可通过电脑和手机访问该系统,共享联盟高校丰富的图书馆馆藏资源。

长安联盟

image.png

  2017年05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陕西高校“长安联盟”。这5所高校的10万多名大学生可前往任意一所大学,跨校选修学分、攻读辅修专业,同时,5所高校的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均可开放共享。

  “长安联盟”通过深化合作,不断拓展合作内容,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协同解决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使各校资源优势有效放大,加快学科、专业、人才和成果等四个一流建设。

  联盟各高校将从4个方面加强全面的战略合作。一是联合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为其他高校学生提供跨校、跨专业学习机会。二是资源开放,联盟高校积极推进图书资料、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在线课程、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三是协同创新,联盟高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充分聚合优质资源,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推进协同创新。四是师资互聘,联盟高校的师资在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科研领域实行互聘共享。

  来源:本文由河南省阳光高考(ID:yggaokao)综合整理自河南微高考、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底部.png